
大河网讯 冬季到三门峡来看白天鹅,成为这些年黄河边上这座古城一个美丽的邀约。那么,初秋时节到访三门峡,看些什么呢?9月21日,“何以中国·黄河安澜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天鹅之城三门峡,漫步黄河生态廊道,近距离感受母亲河的伟大。

在三门峡,与最美黄河相遇“到我们美丽的生态廊道上走走吧,然后去网红打卡地‘时空拱门’拍个美美的照片!”当地市民热情又自豪地说。云淡风轻,秋风微凉,从陕州公园往黄河方向走,两岸色彩缤纷,一边是汛期的黄河尽显奔流之势,一边是静谧的涧河波光粼粼,几朵绽放的荷花在满河墨绿荷叶的衬托下尽显高洁。席地而坐,青翠满眼;车行其上,披花拂叶,沿着黄河一路向西便到了灵宝函谷关,径直往东便到了气势恢宏的三门峡大坝;河水、群山、村落与田野共同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。站在这条岁岁安澜、人水和谐的大河之畔,幸福感扑面而来。古老的黄河,新绿的廊道。黄河在三门峡有多长,与她蜿蜒同行的绿廊就延伸到多远。作为黄河进入中原的第一站,三门峡伴河而生、因河而兴、依河而美,因4000年前大禹治水劈三门而成名,伴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兴建而崛起。市域内黄河主河道206公里、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、湿地面积2.85万公顷,分别占全省的28.9%、25.9%、42%,三门峡这颗璀璨明珠因黄河而熠熠生辉。路过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时,记者看到不少游客正在摆poss拍照。“这里已经成网红打卡地了,网友管这儿叫‘时空拱门’,视角绝了!冬天人特别多,看过天鹅到这儿迎着落日拍照不知道有多惬意!”

缚苍龙,守安澜:91.4%的流域面积由此掌控沿着黄河生态廊道往东30公里,便到了被誉为“万里黄河第一坝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。时值汛期,恰逢大坝泄洪,黄河水裹挟着雷霆万钧之势,从深幽的孔道中奔腾咆哮而出,轰鸣声震耳欲聋,翻滚的浊浪如脱缰的野马,在河床中奔腾向前,卷起漩涡。

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、防凌为主,兼顾灌溉、减淤、供水、发电等任务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。工程始建于1957年,1960年基本建成,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,主坝长713.2米,最大坝高106米,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,控制流域面积68.8万平方千米,占全流域面积的91.4%。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%、来沙量的98%。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,发挥了巨大的防洪、防凌、灌溉、供水、发电、调水调沙、减淤、生态等综合效益。自1960年工程投运以来,三门峡水库共发生过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,经过水库调节运用,最高洪峰削减率达57.26%,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,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,为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1951年与1955年凌汛曾在山东利津的王庄和五庄决口,但自三门峡水库运用之后,黄河下游再未发生过凌汛决口,真正实现了黄河下游岁岁安澜。在调水调沙方面,2002年起,三门峡水库参与调水调沙20次,能有效改善小浪底库区淤积分布和增强水库排沙能力,对维持小浪底水库长期利用库容,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实现了黄河下游河道冲刷,提高了黄河下游过洪能力,保障了黄河长治久安。

沉浸式体验黄河魂!揭秘“黄河之心”望三门,三门开,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!神门险,鬼门窄,人门以上百丈崖。黄水劈门千声雷,狂风万里走东海。诗人贺敬之的这首诗说的就是三门峡。在距离大坝南侧不远处的高庙乡大安村,坐落着一座去年刚建成的博物馆——三门峡中流砥柱博物馆。据博物馆讲解员李倩俐介绍,相传三门峡是大禹治水时凿成的三条泄水狭谷,称为神门、鬼门、人门。鬼门居南,水流湍急,不可渡;神门居中,狭不容舟;仅有在北的人门可行船。切割水流的三岛也叫鬼岛、人岛、神岛。三岛之下的河水中还有三岛,叫炼丹炉、梳妆台、中流砥柱。

三岛都有优美的民间传说,加上峡谷景色优美,自古留下许多诗篇和佳话。镌刻在峡谷石岛上的题刻诗文多达70余处,最为著名的是刻在狮子头上的“峭壁雄流鬼斧神工”八个大字,系明代万历年间所刻。1957年兴建三门峡大坝时,鬼岛、神岛、人岛和梳妆台被炸掉,只有炼丹炉和中流砥柱依然屹立于黄河中心。现存主要景点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、中流砥柱、黄河古栈道、三门峡湖、张公岛等。这座博物馆规划用地面积约25.5亩,总建筑面积10393.68平方米,展厅面积2902.31平方米。

博物馆共分三个展厅。第一展厅“屹如砥柱立中流”通过场景复原展现砥柱石地理特征与历史文化内涵,第二展厅“万里黄河第一坝”运用AR增强现实推拉屏技术解析三门峡大坝建设历程;第三展厅“大河安澜幸福来”借助互动沙盘演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。“在展示手段上,我们秉持‘沉浸式体验’设计理念,运用雕塑、场景、油画、模型、沙盘、投影、 AI、VR、数字影院等现代视觉艺术和交互式多媒体技术,增强沉浸感和参与感,打造出一个‘有故事可看’‘有游戏可参与’‘有场景可打卡’的中流砥柱博物馆,让‘中流砥柱’这一三门峡独有的文化地标,升华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新高度。/span>

站在三门峡生态廊道远眺,一边是千年黄河的奔流不息,一边是现代水利工程的巍然屹立,而中间连接它们的,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。从大禹治水的传说,到“万里黄河第一坝”的建设,再到如今集生态、科技与文化于一身的中流砥柱博物馆,作为河南西大门,三门峡守护着黄河安澜,传承着民族精神,这座城市每一步发展,都是对时代命题的最美答卷。(莫韶华 张家祺 秦臻 刘晓明 魏凯)举报/反馈
配查信-配查信官网-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-股票最新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