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山东频道
新大众文艺·声音
“外卖诗人”王计兵: “没有一颗种子能跑过春天”
李子悦
10月13日,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在淄博市召开。会上,“外卖诗人”、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王计兵接受人民网采访,分享他对新大众文艺的体悟。
既是奔波街巷的外卖员,又是执笔写诗的创作者,他用质朴的语言,展露了新大众文艺扎根生活、传递真实的时代特质。
“外卖诗人”王计兵。 受访者供图
“新大众文艺是网络时代赋予普通人的新机遇。”王计兵认为,互联网为普通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平台,使矿工、出租车司机、外卖员等一线劳动者得以用文字表达真实生活。
“我们这一批所谓的‘素人写作者’,其实也是经历了长期写作训练后被甄别出来的,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,每个人的创作机会是平等的,但要想走出来,必须要有一定的写作积淀。”王计兵分享道,“我坚持写作已有37年,我始终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,结合我的切身经历,才能创作出《赶时间的人》。”
“扎实朴素,情感浓烈”是王计兵眼中新大众文艺的鲜明特征。作为生活在第一线的创作者,他们更了解真实的生活状态,作品也因此更具泥土气息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创作态度,恰是新大众文艺的典型特征。王计兵的诗集《低处飞行》记录了许多外卖员、农民工的故事——有人摔断肋骨后继续奔波,有人边带孩子边送餐补贴家用。他认为,这些记录“让读者看到劳动者的尊严”,而文学的价值在于“将生活的苦化作药后的糖”。
从“外卖员”到“诗人”,标签为他带来关注,也带来思考。“如果《赶时间的人》是教授写的,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。”王计兵清醒地认识到,标签可能意味着外界对文学价值的“降低要求”。他不愿“出道即巅峰”,而希望持续突破,他强调,新大众文艺应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,“要向传统文学学习,努力让文学往上走一点”,避免因“标签化”拉低文学价值。
面对创作与生活的平衡,他用“种子与春天”作比:创作者需将梦想缩小为爱好,先过好日子再兼顾创作,“没有哪颗种子能跑得过春天,它总会发芽”。他期待新大众文艺能从“一棵草”成长为“草原”,形成壮阔的创作生态。在人人可发声的时代,那些“赶时间的人”正用笔尖记录滚烫的生活,而他们的故事,正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史诗。
配查信-配查信官网-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-股票最新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